作者: 李保珠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5-07 14:49
日前,記者走進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。這個 2020 年 9 月建成、承載 1930 戶灘區搬遷群眾希望的新家園,如今已舊貌換新顏。
踏入新村,只見灰頂白墻的聯排小樓整齊排列,寬闊柏油路貫穿全村,綠化帶花木繁茂,太陽能路燈矗立街邊。社區服務中心、衛生室、幼兒園、小學等設施一應俱全,超市、餐館、文化廣場熱鬧非凡,整個新村宛如一座現代化小鎮。
“以前雨天出門一腳泥,現在硬化路通到家門口。” 村民張秀蘭滿臉笑意,“新家有自來水、天然氣,冬天還集中供暖,跟城里一樣舒坦。” 據了解,新村按城市社區標準建設,基礎設施完善,垃圾集中處理、污水統一排放,還有便民服務中心,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辦社保、醫保等業務。
搬遷是第一步,“穩得住、能致富” 才是關鍵。當地政府依托灘區地理優勢,推進鄉村振興戰略。六合新村黨委通過黨建引領流轉土地,發展 1500 余畝黃桃、300 余畝中藥材種植;利用創業車間引進地毯、家紡加工產業,集體增收的同時,帶動 200 余名群眾就近就業。
在永銘地毯廠,十幾位女工熟練制作羊毛地毯。村民王翠邊忙邊說:“這兒按件計酬,每月能掙 3000 元,還能照顧家人。” 周樓管區書記李常俊介紹,該廠是新村創業車間之一,提供 50 多個崗位,有效解決了留守婦女就業問題。
為留住鄉愁,新村建設了 1600 平方米的鄄城黃河灘區遷建展覽館,用老照片、農具還原灘區生活,現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社區中心的文化廣場每晚熱鬧非凡,村民自發組織的秧歌隊、廣場舞隊翩翩起舞。舞蹈隊隊長李愛霞笑著說:“以前哪有心思跳舞,現在日子好了,就想活得精彩些。”
舊城鎮黨委書記錢寧表示,新村計劃利用靠近黃河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,打造民宿和采摘園,拓寬村民增收渠道,努力將六合新村打造成鄉村振興樣板。從 “水窩子” 到 “幸福灘”,六合新村的蛻變,正是黃河灘區群眾邁向新生活的生動寫照。
記者 李保珠